一个设计良好的防坠落系统可以有效阻止工人坠地,但它并不能把被困人员安全地带回地面。若没有完善且迅速的坠落救援计划,被吊挂在安全带中的工人仍将面临严重风险。救援不是事后临时的救援预案,而是防坠落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生命保障环节——它决定了一次坠落是“惊险脱险”,还是“生死攸关”。
坠落后为何必须马上着手救援
当个人防坠落系统(PFAS)成功制止坠落时,我们往往认为最危险的阶段已过去。但实际上,被制动后进入的是悬吊阶段:工人被保持在空中、无法移动下肢,这会在短时间内引发严重的生理问题。许多事故并非源于坠落本身,而是来自坠落后救援不及时或方法不当。
简单来说,防坠落系统是“拦截伤害”的第一步,救援则是“消除二次危害”的必需环节。没有预案、没有训练、没有合适装备,现场人员和应急响应者常常陷入手忙脚乱,延误救援时间,而时间往往是决定生死的关键变量。
悬吊创伤:形成机理与主要危害
悬吊创伤也称为悬吊不耐受或直立性低血压,是指在被垂直悬挂且下肢活动受限时,血液在下肢聚集、静脉回流受阻,导致脑部和重要器官供氧不足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反应。症状包括头晕、恶心、出汗、乏力、视物模糊,严重时可出现意识丧失、体位性休克,甚至心脏骤停。
影响悬吊创伤发生与发展的因素有:
- 安全带佩戴不当或系带压迫重要血管; 
- 坠落造成的惊恐、出血或合并伤情; 
- 环境因素(极端温度、潮湿等); 
- 被救者本身的健康状况(脱水、心血管疾病等); 
- 悬吊持续时间长短——时间越长,风险越高。 
此外,错误的救援处置也可能带来致命后果。例如,在长时间悬吊后立即将被救者放平,可能导致大量滞留的缺氧血瞬间回流至心脏,引发心功能失常。因此,救援不仅要快,还要“步伐与节奏”正确。
悬吊创伤的自救与现场缓解措施
为了提高存活率并争取救援时间,被悬吊的工人和现场人员应掌握若干关键应对措施:
对被悬吊者的自救动作
- 尽量活动下肢与脚踝,收缩小腿肌肉以促进血液回流; 
- 左右转动或交替移动身体重心,避免完全静止; 
- 如配备脚踏带(foot-loop)或支撑踏板,应尽快将其展开,间歇站立以缓解静脉淤积; 
- 保持冷静并通过呼喊与救援队建立联系,报告自身状况与受伤情况。 
对现场同伴的紧急处置
- 迅速通知救援小组,并保持与被困者沟通联系,安抚情绪并确认状态。 
- 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,尽快用合适工具安置临时支撑,避免绳索滑脱或二次坠落; 
- 若发现被困者出现意识障碍,应优先与医务人员或应急指挥沟通并准备后续救援方案。 
这些自救与现场缓解措施并非万能,目的在于延长耐受时间、降低严重并发症的概率,为随后的专业救援争取宝贵分钟。
救援的时间窗口:为何“几分钟”至关重要
国际实践和相关规范普遍强调救援时效。可作为参考的时间节点包括:
- 6 分钟内:与坠落者建立视觉或语言联系并评估状况; 
- 10 分钟左右:若仍悬挂,应开始在高处对被救者进行稳定和准备转移的工作; 
- 15 分钟内:启动下放或转移程序,将被救者安全送回地面并交由医疗人员处理。 
研究和实践均表明:许多被悬吊者在 2–12 分钟内可能发生意识丧失。超过 15 分钟,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的风险显著增加。因此,救援计划必须以分钟为单位进行设计和演练。
如何制定并执行有效的坠落救援计划
救援必须“预先规划”,不能等待事故发生后再临时拼凑。关键要点如下:
- 由合格人员制定计划:在作业前,由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评估现场风险并编制救援方案,明确指挥链与责任分工。 
- 备齐并维护救援设备:配置备用安全绳、滑轮组、下降器、脚踏带等,并定期检查与维护。救援过程应考虑为被救者设置二次保护线以防二次掉落。 
- 强化培训与实操演练:救援培训应包括自救、互救与组织级救援,并进行实地演练,确保参与者熟悉流程与设备使用。 
- 与外部应急单位协同:若计划需要依赖外部救援(如消防或医疗单位),应事先建立书面协作协议,联合演练并明确响应时限与责任。 
- 救援后的医疗与复盘:被救者必须接受专业医疗评估;企业应对每次救援或演练进行复盘,持续改进方案。 
此外,培训者应了解最新的悬吊创伤急救方法与研究进展,以便在救援流程中采取最合适的处置。
结语:救援是防坠落体系的生命闭环
防坠落不应只是“阻止坠落”,更要做到“坠落后能活着回来”。将救援纳入日常管理、把设备与培训视为刚性投入,并通过持续演练检验方案有效性,才能真正把高处作业的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。记住:预防、拦截与救援,三者缺一不可,救援是那道最终守护生命的防线。